close

一、膝關節手術種類

1.1 這個大家一定要知道 ─ 微創人工膝關節手術

 

微創手術是什麼?

 

1990年起,微創手術 (MIS,Minimal Invasive Surgery) 開始風行在外科手術領域當中。2004起,年台灣骨科醫師也嘗試以微創手術的觀念,施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,與傳統手術方法最大的差異是,打開膝關節腔時,不再傷害股四頭肌,(見圖一與圖二) ,再藉助改良縮小的手術器械完成手術。

 

 

 

微創手術有什麼優點?

 

微創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優點包括:縮小手術切口 (只有6 ~ 10公分) ,傷口較為美觀,避免正常組織 (股四頭肌) 的破壞,術後患者疼痛或失血均減少,功能恢復也快 (往往術後隔天就能舉起患肢,3 ~ 5天即可下床走動) ,縮短住院天數 (5 ~ 7天即可出院) , 病患滿意度高。

資料來源: http://www.yeezen.com.tw/Document/KLFile/yzkl02001.htm


如果您有興趣還可以參考這一篇

 

微創型人工膝關節與髖關節置換手術

微創型全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、微創型半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、微創型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

資料來源: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orthro_george/article?mid=3&next=1&l=f&fid=6

 

這個檔案也可以參考 : 

http://www.tzuchi.com.tw/file/tcmed/200408/11.pdf


網路上也有對 微創人工膝關節手術 的質疑

 

微創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」的迷思?迷失?

如果為了傷口切小,不準確考慮骨頭切得準不準?人工膝關節裝得對不對?骨水泥技術好不好?骨水泥糊得夠不夠?多餘的骨水泥拿得乾不乾淨?另外,大力拉拉扯扯所造成的傷害,應該比直接手術刀切下的必須傷口傷害還要大、問題還要多。

如果您對這節有興趣可以參考這裡: http://w2.csh.org.tw/Web/A25020/?p=165


1.2.換人工膝關節 3D手術降感染風險

 

國內目前一年約有五萬名患者需置換人工膝關節,許多老年人擔心手術後遺症,寧可忍著疼痛也不願開刀。台安醫院引進電腦3D影像技術,大幅降低手術出血量、縮短手術時間。

....

因術前已做好定位與測量選定尺寸,可縮短手術時間,降低手術感染風險。院方已完成近百例新式人工膝關節手術,年紀最輕四十歲、最大九十五歲。患者平均術後二十四小時即可站立,四十八小時後就能走路
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merit-times.com.tw/NewsPage.aspx?Unid=266674

 

二、【人工關節復健保養應注意問題:術後關節沾黏】

 曾接受人工關節置換術的人大多對術後復健又愛又恨,傷口痛得不得了,卻又要忍痛做復健,以免產生術後併發症。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主任張櫻霖指出,常 見術後併發症之一為術後關節沾黏太嚴重,使關節活動角度受限,有些患者因為沾黏後怕痛更不敢活動,關節不動,沾黏更形惡化,形成惡性循環。此時有經驗的醫 師可能會為患者上麻藥,再為患者撥開沾黏處。不過復健活動還是要持續進行。


台北榮總復健科資深總醫師吳旻容表示,目前接受膝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患者,大多為年長病患,生活自理功能原本就較差,再加上懼怕術後傷口活動 會引起疼痛,常不願積極復健,導致膝關節置換手術雖成功,但膝關節仍因後續沾黏問題造成膝屈曲攣縮,無法達到原先預期生活品質,實為可惜。此時可以短期使 用傳統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或選擇性COX-2抑制劑,降低病人的疼痛及發炎狀況,再搭配復健儀器及治療,可達到相輔相成效果。
一般來說,患者術 後越早開始運動,復原效果越好,但也要同時考量術後傷口復原情形。台北馬偕醫院物理治療師簡婉竹表示,剛開始的時候傷口還在發炎,加上膝蓋活動時,傷口可 能受到拉扯,變得更痛。因此在急性期除了簡單復健動作外,也可以冰敷。張櫻霖主任建議,怕痛患者更可在術後前幾天考慮使用「病患自控式止痛」,雖然自費, 卻能幫助減緩疼痛,讓術後初期復健更順利。
等傷口癒合,也可運用熱敷讓筋骨更柔軟,這樣拉筋效果較好。進行復健運動時,由於血液循環較順暢,也比 較不會那麼痛。署立雙和醫院骨科主治醫師翁佩韋醫師強調,熱敷只是放鬆肌肉,促進血液循環,無法擴大關節活動角度,也無法提升肌力,因此熱敷後一定要搭配 復健運動、肌力訓練運動才有幫助。
北榮復健科吳旻容醫師提到這類需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的長者,多已長年飽受膝關節疼痛之苦,出現不正常或代償性步 態,漸漸活動力降低,甚至長久臥床。簡婉竹治療師分析,許多長輩肌力、柔軟度原本就不夠,加上開刀前或許已合併膝關節攣縮問題,須使用助行器走路,動過手 術後,即使關節活動已恢復正常,依然維持以前的生活習慣、走路姿態,很難說改就改,需要花更多時間適應新的人工關節,也要花時間重新練習正常走路步態、正 常活動。
理論上患者術後多半住院5到7天,有些患者在術後第二、三天就能下床拿助行器走路,住院時間若復健順利,人工關節角度應可達90度,正常角度約135度,要達到這目標就得自己努力練習、復健。
美 國骨科醫學會(AAOS)提醒,患者行動、走路時要格外小心,避免跌倒,否則一旦跌倒骨折或關節脫位,可能需要接受更複雜的手術治療。術後前幾周跌倒的 話,可能損害新關節,尤其是走樓梯要更小心,膝蓋肌力夠強壯,恢復活動能力,才能讓走樓梯這動作更順暢、更安全。在平衡感、肌肉力量、膝蓋彈性還沒恢復以 前,行動、走路時最好多運用輔具,或請人幫忙攙扶,降低跌倒風險。
此外,術後一定要規律進行一些運動,以保持新關節活動的能力,且適度運動能讓新膝蓋更有力量。每年也要定期去醫院作檢查,最好照一下X光,以了解人工關節是否出狀況。
接受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患者要常常鍛鍊肌肉力量。也要維持健康體重,若體重過重,最好減重,以免人工關節受損。台北馬偕醫院物理治療主任歐育志指出,大腿肌力很重要,患者術後中、長期要訓練腿部肌力,可考慮進行騎腳踏車、游泳等運動,若能再瘦一點,有助減輕膝蓋負擔。
雙 和醫院骨科主治醫師翁佩韋表示,在復健過程,最重要的是訓練肌肉收縮力量與關節活動角度。人工關節最常遇到的問題是墊片磨損,若肌肉力量夠強壯、體重不要 過重,可幫助減緩墊片磨損。如果是年輕人,因為活動量較大,墊片磨損速度比較快,因此年輕人除非萬不得已,不建議接受人工關節置換術。
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主任張櫻霖指出,統計數據顯示,正常使用人工關節行走、活動,人工關節大約可使用10到15年左右。翁佩韋醫師提醒,患者更換新關節後,最好避免頻繁爬坡,也要避免衝擊力較大的劇烈活動。
接受人工關節置換術後,是否能開車?美國骨科醫學會(AAOS)建議,當膝蓋能順利彎曲、彎曲角度也足夠,且患者可以掌控肌肉反應時間,適時踩油門、剎車,此時就可進入車內、坐在駕駛座開車。一般術後四到六周復健狀況良好時,便可照常開車。
張 櫻霖主任進一步分析,人工關節材質日新月異,根據不同需求,患者可考慮選擇較耐磨的陶瓷材質人工髖關節,或使用含耐磨墊片的人工膝關節,以降低磨損率。不 過「陶瓷材質耐磨不耐撞」,患者術後最好不要過度撞擊,免得損害新關節。大部分耐磨材質都需要自費,健保並不給付,因此患者要考量經濟狀況、活動需求,和 醫師溝通、討論哪種材質最適合。
飲食方面,美國骨科醫學會建議,有些患者術後幾周會食慾大減,一定要有均衡飲食,適量吃點鐵質補充品,鐵質可幫助 組織修復,也有助肌肉恢復力量。鍾佩韋醫師補充,有些人術前會食用葡萄糖胺補充劑,那是針對膝蓋軟骨,當換過人工關節後,葡萄糖胺較無法針對人工關節作 用,但其他關節如果正常,葡萄糖胺或可幫助保養這些關節

 

資料來源: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100828/128/2bxo1.html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弘英藥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